收藏网址 | 中文

为什么质粒转氨苄青霉素会长卫星菌落?一文带你了解卫星菌落

2025-02-28 灵灵一

什么是卫星菌落?

卫星菌落是指在细菌培养过程中,由于某些特定因素导致的一种特殊菌落形态。具体来说,若质粒载体携带了β-内酰胺酶基因,并表达出这种酶时,它能分解氨苄青霉素。当细菌培养时间过长,β-内酰胺酶的积累可能导致氨苄青霉素等β-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作用。故而,那些原本被抑制的、不含质粒的空菌便会在抗生素失效的区域生长起来。由于这些空菌落是在中心菌落(通常是带有质粒的菌落)周围生长,且生长时间较短,通常较小并呈星状分布环绕在中心菌落周围,从而得名“卫星菌落”。

示意图

 

质粒转氨苄青霉素产生卫星菌落的原因

一、β-内酰胺酶的作用

带有β-内酰胺酶基因的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表达并分泌β-内酰胺酶。长时间的培养使得β-内酰胺酶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并发挥作用,从而破坏抗生素的抑菌效果。

二、氨苄青霉素的降解

β-内酰胺酶与氨苄青霉素发生反应,将其降解为无活性的产物,从而导致培养基中氨苄青霉素的浓度下降或完全失效,进而导致抑菌作用被削弱或消除。

三、卫星菌落的生长

在氨苄青霉素失效的区域,那些原本被抗生素抑制的、不含质粒或质粒不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细菌开始生长,并逐渐形成围绕在中心菌落周围的小菌落,即卫星菌落。


避免措施

一、控制培养时间

尽量缩短细菌的培养时间,一般大肠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平板上培养12至16小时即可进行挑斑验证。

二、使用新鲜培养基和效期内的抗生素

含有抗生素的固体平板最好在两周之内用完;使用新鲜配置的抗生素溶液,避免配置时间过长或抗生素超过效期。此外,确保培养基和抗生素在适当的温度下保存也很重要。

三、降低涂布密度

在涂布平板时控制菌液的量,以降低平板上的细菌密度,从而减少β-内酰胺酶的产生和积累。

四、注意倒板温度、提高抗生素浓度

确保培养基在倒板前的温度适中,避免高温导致抗生素失效;

氨苄青霉素的使用浓度建议为50ug/ml,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抗生素浓度,比如提高至100ug/ml 也可改善卫星菌落产生情况。


总的来说,卫星菌落是细菌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生长特例,对于理解细菌的生长行为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。不过,在实验操作中,它们的存在无需过多担忧,只要适当控制培养条件,就能有效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。

武汉网监电子标识 Copyright © 武汉淼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/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282号 鄂ICP备14012402号-1
访客数:2972992
0.554552s